行业资讯
信贷投放结构优化 资产质量稳中向好
上市银行近日陆续披露2021年业绩,这是一份成色十足的“答卷”。从上市银行的资金流向可窥见我国经济的脉动——
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,上市银行的信贷投放持续攀升,尤其是工、农、中、建、交和邮储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挥了“头雁”效应,在服务实体经济、减费让利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不乏亮点。2021年“钱流”有何变化?今年贷款又将投向何处?
服务实体经济 资产质量稳中向好
2021年,银行业整体保持了稳健的盈利能力。银保监会数据显示,2021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6%。记者梳理发现,6家国有大行整体经营表现超出预期,净利润增速均达到10%以上。
与此同时,各家大行资产质量整体稳中向好,不良贷款率均较2020年年末有所下降,风险抵御能力增强,且均低于银保监会披露的同期商业银行1.73%的均值。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,仅为0.82%;其余五家大行不良贷款率约为1.4%的水平。
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基础,银行的高质量发展,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如何深耕细作实体经济、为实体经济“输血通脉”成为银行业的必答题。
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哪些领域?从年报数据看,2021年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,资金精准直达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制造业、科创、普惠、绿色等领域是信贷供给的“主战场”。
普惠金融渗透率、覆盖面持续加大。截至2021年末,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.32万亿余元,增速达到38.8%;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.87万亿元,较上年增加4499.44亿元;工商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增幅超过50%,均实现了近年来最快增长。
瞄准高质量发展要求,信贷资源正在加速向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。截至2021年12月末,工行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;建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超3000亿元、增速50%;中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291亿元,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2993亿元,增长135%。
助力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各大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。截至2021年末,工、农、中、建四家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万亿元。
让利实体经济 净息差水平下降
六大行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,也继续落实减费让利措施,积极助力市场主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。
对此,农行行长张青松表示,当前经济面临“三重压力”,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面临一定困难,农行有信心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、严格落实国家减费让利措施的基础上,实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发展。
年报显示,利息净收入依然是各大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,但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更快。从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息差看,六大行净息差仍然延续收窄态势。各大行普遍认为,让利实体经济、利率中枢下行等是息差收窄的主要因素。
展望今年,各大行高层管理人员表示,尽管面临息差进一步缩窄的挑战,但仍有信心通过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,为进一步让利实体打开空间。
“今年净息差水平预计还会有下行趋势,但整体将明显趋稳。”建行副行长张敏表示。这一结论综合考虑了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、存款利率刚性等不利因素,以及存款定价自律改革效果持续释放等有利因素。
农行副行长张毅表示,去年12月以来,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下行,导致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有所下降。不过,去年6月份存款治理机制改革,实际对负债成本起了很大的稳定作用。“从资产和负债两端来看,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均打开了空间。”
优化信贷结构 贷款保持稳定增长
展望今年全年的信贷投向和投放节奏,多家大行表示,将继续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,同时将持续优化信贷结构。
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近期召开专题会议,提出“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,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”。对此,从大行业绩发布会来看,为支持实体经济,今年各银行仍将继续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,多家银行目标增速均在10%以上。
中国银行副行长王志恒表示,预计中行今年境内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不低于10%,并将继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,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。农行副行长张旭光称,预计全年人民币贷款投放增量高于去年水平,增速高于10%。交行副行长郭莽表示,交行初步安排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要高于2021年,增幅约在11.5%,与去年大体一致,同时按照央行的要求适度调整。
从未来的资金流向看,基础设施建设、制造业、科技创新、普惠金融、绿色金融等领域仍是各大银行资金青睐的重点。
专家表示,聚焦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各大银行将优化信贷资源供给,有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,进一步提升融资服务的精准性,对实体经济发展复苏发挥积极作用。
金融活,经济活;金融稳,经济稳。银行业与实体经济“同呼吸、共命运”,多家银行负责人纷纷表示,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,促进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格局。